[ 索引号 ] | 115002300086869167/2024-00178 | [ 发文字号 ] | 无 |
[ 主题分类 ]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 体裁分类 ] | 公告公示 |
[ 发布机构 ] | 丰都县生态环境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4-11-21 | [ 发布日期 ] | 2024-11-21 |
[ 索引号 ] | 115002300086869167/2024-00178 |
[ 发文字号 ] | 无 |
[ 主题分类 ]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 体裁分类 ] | 公告公示 |
[ 发布机构 ] | 丰都县生态环境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4-11-21 |
[ 发布日期 ] | 2024-11-21 |
丰都县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丰都县龙河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送审稿)
前 言
丰都县龙河流域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位于丰都县南部,北抵长江,南濒武隆区,东临石柱县,西以涪陵区为界,境内流域面积约1490平方公里,是丰都县“三区”布局的“南部高山旅游度假区”。近年来,龙河流域始终坚持以龙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为根本,依托龙河流域山地自然风光优美,助推“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功创建了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龙河(丰都县段)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为全市乃至全国贡献了山区流域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为推进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特编制《丰都县龙河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23—2030年)》,充分发挥龙河流域的生态资源优势,系统谋划未来8年的“两山”基地建设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以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为重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龙河流域建设成为山区流域践行“两山”理念的标杆,为全市乃至全国贡献“丰都样本”。
目录
第一章区域概况
第一节 流域概况
龙河别名南宾河,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具有发电、灌溉、观光等功能。龙河源头分南北两支,北支发源于方斗山山脉东南麓,南支发源于七曜山山脉西北麓,两支汇合于石柱县桥头镇后,主要流经重庆市石柱县、丰都县,干流全长161公里,流域面积29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4.3立方米/秒。其中,丰都县境内河流长62.5公里,流经江池镇、龙河镇、栗子乡、三建乡、南天湖镇、双路镇、包鸾镇、三合街道等乡镇(街道),最后在三合街道龙河口注入长江,县境内流域面积约149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为包鸾河、干河沟、双鹰河、暨龙河等。
第二节 自然概况
丰都县龙河流域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形成冬季较冷而少雨天气。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随海拔变化的立体气候较明显。年降水日数140~175天,年总降水量950~1400毫米,无霜期220~336天。
第三节 资源状况
丰都县龙河流域分布高等维管束植物有194科、919属、2191种,拥有银杏、水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莼菜、珙桐、荷叶铁线蕨等7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46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III级保护植物。流域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6余目、50余科、300多种,分布有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岩中华倒刺、鲟鱼、原鲤、大鲵、中华鳖等国家级水生保护动物,齐口裂腹鱼、秦巴拟小鲵、丰都北鲵、棘胸蛙、棘腹蛙等21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流域内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铝土矿、白云石、石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煤、铁、硫、石膏等,次为铜、锌、萤石和重晶石脉。
第四节 社会经济状况
丰都县龙河流域辖1个街道、8个镇、4个乡,即三合街道、江池镇、龙河镇、武平镇、暨龙镇、南天湖镇、仙女湖镇、包鸾镇、双路镇、都督乡、太平坝乡、栗子乡、三建乡。2021年,流域户籍总户数11.65万人,户籍总人口数35.36万人。近年来,丰都县围绕“一基地四集群”产业,着力打造新能源基地、轻工产业集群、现代化建筑产业集群、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机电产业集群,龙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人民群众获得感有新的提升。2022年,龙河流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63亿元,较2017年增加92%。
第二章 “两山”基地建设的基础及形势
第一节 “两山”基地建设已有的成效及优势
坚持“三水”统筹,龙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丰都县始终坚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治理、美丽河湖水生态保护,努力维护龙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工业、农业、生活实施深度节水,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加强鱼剑口等水电站生态流量保障动态监管,全面保障干支流生态流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建成并投入运行乡镇污水处理厂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6个。龙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成功创建为全市唯一、全国首批17条示范河湖之一,并被评为2021年重庆市“美丽河湖”。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覆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加大水生态保护修复,划定了南天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河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建成龙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龙河生态廊道;完成龙河干流及其支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植树520亩9.6万株、植被恢复595亩、新造林1300亩,完成12处废弃矿山、47处搬迁拆除场地的生态覆绿;严肃查处龙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开发建设活动,关停11家采砂取石单位,关闭搬迁工业企业30家,取缔流域渔业网箱养殖23户,拆除管理房223平方米、管理船舶30艘,移除增氧机87台、投饵机107台。
坚持农旅融合,龙河流域多元化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依托丰都县“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的“三丰”优势,龙河流域立足森林、河流两大生态资源,以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为主线,走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龙河镇、暨龙镇、南天湖镇、栗子乡、三建乡等区域发展优质水稻产业,栗子乡成为全国十大国家农业标准《有机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应用推广示范基地之一,“栗子大米”多次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在武平镇、包鸾镇、暨龙镇、太平坝乡、都督乡等高山区域发展中草药;滕州马铃薯、白菜、萝卜、李子、桃子、猕猴桃、樱桃等高山蔬菜、水果发展势头较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仙女山镇“轿子山大白菜”“轿子山大萝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龙河镇“长坡萝卜干”“河面大米”获市级知名品牌。加快构建“文化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美丽乡村游”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景”靓区、以“区”带景,促进景区、度假区深度融合,持续开发旅游产品、打塑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品质,打造了中国六大最美洞穴之一的雪玉洞4A景区、高山湖泊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康养避暑九重天4A景区。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发展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农户流转田地和自行种植,带动群众长期增收。乡村旅游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路子,以“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牛牵峡漂流、都督盐马古道、江池衡量等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康养避暑地”。
坚持创新驱动,龙河流域生态价值得到释放。近年来,龙河流域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农业农村体制改革,高位推动河长制、林长制、横向生态补偿、部门联动、巡查、督查、督办、约谈、考核问责、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创新发展,龙河流域生态价值逐步得到释放。全面落实河长制,探索构建了“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镇村河长主巡”的分级责任体系,建立了“一河三长”综合治理体系,在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河长的基础上,由人大、政协领导担任督导长,公安领导担任警长,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和公安部门维护稳定职能,形成执行、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格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了县、乡镇街(林场)、村(社区、林场管护站)“三级林长和网格护林员”的“3+1”责任体系,实现全县林长制管理责任全覆盖,逐步构建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山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建立龙河跨界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与石柱县签订了《龙河流域上下游荷香生态补偿协议》;与涪陵区、忠县、石柱县联合开展巡河、环境执法、环保专项督察,推动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机制共商、环境共管,压实压牢各方责任,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农村组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现村集体资产归属清晰、保护严格、监管有力,有效解决集体资产产权虚置、成员集体所有的有名无实问题;持续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广整乡推进全域型、国有资本带动型、社会资本参与型等“三变”改革模式。三建乡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做法,推动家庭分散经营向股份合作经营转变,打造了股份农民新样板,形成了稳固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了资源资产聚集效益,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第二节 “两山”基地建设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两山”基地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为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指明了路线图。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的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国未来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发挥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探索的平台和载体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国家部委密集发布了多项涉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农业绿色发展等助推“两山”转化的政策措施相关文件,为“两山”基地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道路。自2017年以来,全国已命名六批共计187个“两山”基地,这些地区在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在探索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特色转化模式和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凝练总结的多种类型的“两山”转化路径更是提供了无数鲜活的样板,为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提供丰富经验借鉴。
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美丽丰都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丰都县处于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通道,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切实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为丰都县推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大机遇。丰都县作为重庆27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的区县之一,将坚决落实“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政策共商”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铸魂”,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切实提升“绿色含量”,这也为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为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市实施“一区两群”战略,明确提出丰都县需发挥沿江通道作用,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高标准建设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胜地和绿色工业、特色农牧产业基地,必将使丰都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战略空间全面拓展、战略潜能充分释放。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丰都县发展,陈敏尔书记两次亲临丰都县调研指导,对丰都县提出了“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美丽丰都等系列建设要求。丰都县将立足“紧邻大都市、深处大三峡、背靠大武陵”的独特区位优势,统筹抓好建、治、管、改各项措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造福子孙后代,这也为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三节 “两山”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污染治理设施仍有短板,部分紧邻水体的农村聚居点,缺乏有效的污水治理设施;部分已建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运营管理能力不足,运营维护效果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畜禽养殖户污染治理设施配套不完善,粪污消纳不足。随着龙河流域农家乐等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游客数量激增,增加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压力。生态基流监测监控系统仍待完善。龙河流域部分水电站生态流量执行不到位,减水现象依然存在,影响河流自净能力。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龙河流域以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主。农业方面,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部分产业仍停留在种养环节,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精深加工少,“接二连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尚未有效破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明显,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率仍然偏低,农产品产量大但优质产品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旅游方面,“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游览等传统业态涉足较多,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旅游商品以及商、养、学、闲、情、奇等新业态要素的相关延伸和发展略有不足;旅游品牌尚未成熟,除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外,全流域旅游普遍呈散小状态,规模不大,容量不足,高品质旅游产品数量较少。
“两山”转化支撑体系仍待完善。尽管近几年龙河流域在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流域生态环境整治、产业绿色转型、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还在不断推进,绿色转化成效有待进一步释放,支撑“两山”转化的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仍待完善。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培育不足,缺乏具备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绿色产业发展领域中鲜有高端人才,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后劲不足。“两山”转化的财政、金融、投融资等政策支撑不足,在推进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度不够。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聚焦“两中心两高地”战略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全县“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丰都”主题主线,依托龙河流域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南天湖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持续保护好龙河流域的“绿水青山”,推动龙河旅游经济带联动发展,深入探索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模式,开创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总结凝练具有丰都特色的流域“两山”实践经验,为全市乃至全国贡献“丰都样本”。
第二节 战略定位
——打造龙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管护,重点发展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免耕直播轻简栽培技术、稻肥轮作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机插、抛秧、机收、肥水管理、植保等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以及紫云英、秸秆还田技术等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以栗子乡为核心,以点带面,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带动全县优质水稻产业规模化发展,把龙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国优质水稻示范基地。
——打造龙河旅游经济带。突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以南天湖、雪玉山、九重天、龙河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串联丰都县南部核心旅游项目,打造南部旅游经济发展带,把丰都县建成全域旅游、泛旅游示范区,加速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让旅游成为丰都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把龙河流域打造成为重庆乃至全国特色“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带”。
——打造南部避暑度假旅游示范片。依托海拔优势、地貌景观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合片区资源,以南天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核心,树立“清凉丰都”度假品牌形象。以景观为引领,以交通为依托,突出各个乡镇特色,进行“吃、住、行、游、购、娱”全配套协作,统筹布局,强化“清凉丰都”地产经济市场拉动与休闲度假旅游功能,把龙河流域打造成为具有丰都县特色的“重庆山地休闲度假地”。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把握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守护好龙河流域的生态资源,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保值。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依托龙河流域现有优势,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协调推进龙河流域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规模化”,走深走实“两化路”,突出“两山”转化特色,充分发挥龙河流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破除制约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龙河流域的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创新探索绿色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模式,创新建立践行“两山”理念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惠民富民,共建共享。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格局。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丰富生态产品,发展富民产业,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让老百姓共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能动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第四节 编制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2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10)
《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9)
《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2020.7)
《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21.5)
2.相关规划和政策性文件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管理规程及建设指标>等三项制度的通知》(渝环办〔2020〕8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委发〔2022〕17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丰都府发〔2021〕4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都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通知》(丰都府办〔2021〕61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都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丰都府发〔2022〕2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都县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丰都府发〔2022〕16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都县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丰都府办发〔2022〕22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丰都综合立体交通网暨“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丰都府办发〔2022〕24号)
《丰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都县新型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丰都府办〔2022〕77号)
第五节 规划范围及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丰都县龙河流域,涉及13个乡镇(街道),分别为三合街道、双路镇、江池镇、龙河镇、武平镇、包鸾镇、南天湖镇、暨龙镇、仙女湖镇、太平坝乡、都督乡、栗子乡、三建乡。
规划基准年:2022年。
全面建设期:2023—2026年。2024年,力争获得市级“两山”基地的命名;2026年,力争申报国家“两山”基地的命名。
巩固提升期:2027—2030年。全面巩固市级、国家“两山”基地建设成果,有序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复核评估。
第六节 规划目标指标
1.总体目标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引领,以守护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加丰厚,资源环境优势和生态潜能不断激发,生态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形成,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进一步打通,长效保障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到2024年,力争获得重庆市“两山”基地称号。到2026年,持续巩固“两山”基地建设成果总结和示范推广,持续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力争申报国家“两山”基地命名。到2030年,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有序推进“两山”基地复核评估。
绿色发展环境基础更加牢固。龙河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5%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林草覆盖率、物种丰富度、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增长。
绿色转化成效更加凸显。龙河流域的生态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全面提升,绿色转化的经济产值实现大幅提升,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等指标稳定增长。
绿色转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绿色转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生态补偿、生态环保投入等制度进一步健全。
2.具体指标
参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指数”评估指标,包括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3大体系,涉及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生态补偿、社会效益、制度创新、资金保障共8大类,20个指标,指标现状及目标值详见表2-1。
表2-1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目标
目标 |
任务 |
序号 |
指标 |
2022年 现状值 |
2026年 目标值 |
2030年 目标值 |
构筑绿水青山 |
环境质量 |
1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2% |
>90% |
>90% |
2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100% | ||
3 |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
100% |
100% |
100% | ||
4 |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
100% |
100% |
100% | ||
5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无污染耕地 |
>95% |
>95% | ||
6 |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无污染地块 |
>95% |
>95% | ||
生态状况 |
7 |
林草覆盖率 |
62% |
保持稳定 |
保持稳定 | |
8 |
物种丰富度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
9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343km2(评估调整数据) |
不减少 |
不减少 | ||
10 |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
/*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
推动“两山”转化 |
民生福祉 |
11 |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
/*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生态经济 |
12 |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0.51%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
13 |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1.8%[1]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
14 |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
33.87[2]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
生态补偿 |
15 |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
0.6%[2]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
社会效益 |
16 |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
获得 |
获得 |
获得 | |
17 |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
/* |
>95% |
>95% | ||
建立长效机制 |
制度创新 |
18 |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
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19 |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
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
资金保障 |
20 |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
3% |
>3% |
>3% |
注:[1]以流域内规上企业为统计口径;[2]采用全县数据;/*缺少现状值,在建设期内开展相关调查。/*缺少现状值,在建设期内开展相关调查。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优化龙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保护好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系统推进龙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厚植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绿色生态本底,筑牢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绿色屏障”。
第一节 统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基于自然资源本底,以龙河及其支流水生态涵养带和雪玉山、轿子山、东洋角大峡谷等山系生态屏障为主体,以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生态敏感区等禁止开发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生态屏障和绿色走廊,构建龙河——暨龙河带生态安全格局。实施龙河丰都段生态廊道项目,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加快完成流域内343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严格按照评估调整获批后的划定方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设置界桩、警示牌和宣传牌,在特别容易受到破坏和侵占的区域设立围网、隔离带;按照国家要求全面细化分解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具体管控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单位,加强日常监管。到2026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强化自然保护地保护。以重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重庆南天湖市级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持续推进龙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统筹管护力度。加快推进龙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管护系统和科研监测系统的建设,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和监督工作。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地范围内违法建筑、非法采矿及不规范的小散乱企业综合整治。
第二节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抓住龙河两岸绿化关键点,开展龙河两岸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增色补绿,扎实推进重要支流植被恢复、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生态修复工程,对接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打造“山系生态”美丽林带。有序推进三抚林场管护站复建工作,全面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贯彻落实《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要求,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维护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确保龙河流域湿地面积不减少、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完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科普宣教和技术培训体系,探索构建流域内三合街道、江池镇、龙河镇、武平镇等13个乡镇(街道)小微湿地。加强龙河自然公园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湿地开展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管理设施和相关的科普宣传、巡护等。
加强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围绕龙河流域生态系统,重点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等工作,恢复流域内金钱豹、黑颈鹤等重要物种保护和栖息地,并加强对银杏、水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等珍贵物种的保护。开展珍稀野生动物、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挂牌保护工作,坚决打击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安全和种群稳定。加强岩中华倒刺、鲟鱼、原鲤等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力度,在龙河干流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生境实施生态保护。
第三节 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域
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以三建乡至龙河镇、江池镇沿途一带为重点实施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及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等工作,完成市级每年下达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实施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
实施龙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德昌煤矿、余泉煤矿、宝渝煤矿、永安煤矿、野猫矸煤矿、七股岩煤矿、龙洞堡石灰石矿、生基坪泥岩矿、甘家湾页岩矿、亭子垭石灰石矿、麻坪煤矿等为重点,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第四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水生生物保护恢复。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强化渔政管理,严禁使用农药及其他有毒物毒杀、捕捞水生生物,严禁在天然水域违法违规捕捞行为。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减少鱼病发生与传播,防止外来物种养殖逃逸造成开放水域种质资源污染。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分布、动态变化和威胁因素,完善物种资源数据库。
强化重要栖息地保护。加大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工作。开展龙河流域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重点排查采砂、挤占河岸、侵占湿地、违法排污等行为,有序推进保护区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要水域十年禁渔政策。以龙河干流丰都县段(石板水水库库区除外)为重点,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切实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深入实施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强化联防联控,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完善打击涉渔违法犯罪长效机制和多维惩戒机制,确保江河水面禁得住、管得好。科学开展长江流域丰都县段增殖放流活动,涵养长江渔业资源。
专栏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大工程
1.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三抚林场管护站复建工程。 2.生态退化区域修复工程:实施长江龙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建老场镇修复、龙河自然公园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项目。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开展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从源头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第一节 精准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落实企业污染排放监测,督促企业完善环境管理台账,如实申报、依法公开污染信息。强化水泥制品制造、日用陶瓷制品制造等行业大气污染和混凝土搅拌站粉尘污染监管,督促企业废气保持稳定达标排放。巩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和汽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果,全面推进服务行业“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全面遏制交通污染。全面落实营运机动车管理、柴油车限行、道路监管执法、在用车检测、机动车强制报废、货运车提前淘汰等措施,淘汰国Ⅲ以下柴油货车。鼓励和推广混合动力汽车、CNG汽车、LNG汽车、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车,加快建立一批固定车位充电桩及公交车快速充电设施,鼓励在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龙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核心景区采用纯电动车,优先提高物流行业新能源汽车比例。加强成品油流通环节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推进油品升级。
精准管控生活污染。对现有餐饮业开展执法检查,查处排放污染物不达标、油烟净化设施闲置等违法行为。实行餐饮油烟治理、维护、监测、执法属地化管理,推动油烟排放智能化监管,鼓励开展油烟净化设施三方清洗维护。巩固和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控露天焚烧和烟花爆竹燃放。加强露天烧烤、夜市排档综合防治,规范劝导居民减少露天熏制行为,在三合街道开展无烟排放腊肉集中熏制服务试点。
第二节 系统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维持龙河镇、三建乡集中式饮用水源良好水质,防止发生退化。加强龙河镇、三建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化、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建设,逐级推广流域内龙河镇、三建乡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自动化,到2026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万人千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全面排查龙河镇万人千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各类污染源调查整治。加强水源地环境防护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增强农民的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参与。
强化龙河流域污染源治理。划定龙河流域禁止排污区域、限制排污区域。全面摸清龙河沿岸排污口底数,制定整治方案,推进入河排污口智能化监测预警,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到2026年,完成龙河干流排污口排查,逐步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完善城镇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完成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双路镇、龙河镇、江池镇、都督乡、太平坝乡、武平镇、暨龙镇、包鸾镇、三建乡、栗子乡、仙女湖镇、南天湖镇等区域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及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到2026年,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率达到85%以上。持续巩固提升全国示范河湖创建成果,实施龙河示范河流项目,推进河道治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信息化等项目落实。
推进龙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实施龙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武平镇石马河流域和包鸾河流域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武平、包鸾等场镇河道及暨龙河综合治理,完成龙河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以栗子乡一带为重点,实施丰都县栗子优质大米基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项目。强化流域生态流量管控,将龙河的生态流量、预警水位、旱警水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严格控制流域内龙河干流及其支流包鸾河、干河沟、双鹰河、暨龙河沿线小水电开发,巩固全流域小水电清理整顿成果,落实小水电下泄流量保障措施,强化小水电项目监管,确保下泄流量视频监控设施正常运行,制定龙河流域生态流量实施方案。
第三节 抓好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摸清土壤质量状况。以三建乡、都督乡等乡镇规模化种植区域,三合街道已关停企业等为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对辖区内农用地、工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汇总整理耕地质量数据资料,完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取样化验数据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强化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各项耕地保护制度。以龙河镇、暨龙镇、南天湖镇、三建乡、栗子乡等乡镇水稻种植地为重点区域,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主要农作物种类、品种和农作制度等情况,推广应用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
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完善建设用地全过程风险管控制度,落实建设用地质量分类管理,实施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强制调查。强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将土壤环境质量作为用地和供地的必要条件,要求土地使用权人在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评估,经认定存在污染并需要治理修复的,须编制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技术方案,经治理修复达到环保要求后方能进行后续的再开发利用。
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规范工业固废台账管理制度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将重点监控企业纳入台账管理,对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量(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定期发布工业固废申报登记信息,规范完善工业固废贮存、处理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贮存、分类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开展建筑垃圾集中整治行动,加快清运三建老场镇建筑垃圾并进行生态修复。
规范危险废物处置。建立流域范围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和拥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的企业清单,结合持有许可证的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单位清单,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建立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管理体系,加快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信息追踪。
第四节 加大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改进施肥用药方式,引导大型农资企业开展农机化服务。以水稻、玉米、榨菜、柑橘、花椒等为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培肥土壤提升地力。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建设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农用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加快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建立农膜、塑料包装废弃物贮运机制,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三区”管理。按照“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原则,推进畜禽养殖生态化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引导畜禽养殖场升级改造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做到“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粪尿分离”,推进龙河畜禽污染治理工程。吸引社会资本和引导基金进入,培育壮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的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有机肥推广使用,解决资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渔业养殖尾水治理。以减少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积极推广“鱼菜共生”、“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净水、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水产养殖减排技术,通过“过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人工湿地”的治理模式,利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确保渔业养殖尾水能够循环再利用或达到排放标准。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落实《丰都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向近郊周边农村延伸,推进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新建工程。有序推进农村常住人口200户(500人)的人口集聚区,以农家乐(旅游)等乡村旅游集中区域为重点,开展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污管网建设、卫生改厕等工程。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乡统筹管理体系,实施专业化运行管理,组建工程管理委员会,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养护的督查、指导。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继续深化“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农村垃圾常态化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有完备垃圾设施设备、有成熟治理技术、有稳定保洁队伍、有完善监管制度、有长效资金保障的“五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成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完善垃圾分类设施,重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专栏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工程
1.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龙河丰都段生态廊道项目、丰都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项目、南天湖旅游度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包鸾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龙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龙河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 3.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实施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新建工程、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生态”的发展理念,厚植生态资本,提升生态价值;以“生态+”的思路理念谋划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整治。按照整村整镇、集中连片、良种良法、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要求,打造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农田综合产能。打造以围绕产业发展、流转土地优先的宜机化农田。建设绿色农田,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和塘堰湿地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和集体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组建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入股、固定资产出租等合作经济组织,着力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乡村旅游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农技、机耕、机收、机播、机防、农资、仓储等各类专业市场化农业服务主体或公司,推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营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组织。
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立足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生态渔业、中药材、榨菜、烤烟、茶叶、笋竹、滕州马铃薯、木本油料、肉羊等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
培育壮大农业品牌。大力推行“公司+品牌(地理标志)+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保护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保护知识产权,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着力构建以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农业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两品一标”认证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壮大雪玉龙河这一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着力将龙河流域牛肉、麻辣鸡、榨菜、栗子大米等打造成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切实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培育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农产品。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力度,注重产品包装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
第二节 加快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绿色工业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立足风、光、水、林木和页岩气等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布局抽水蓄能、风电、光伏等项目,加快推进栗子湾抽水蓄能、新龙湾、回山坪扩建分散式、大地牧歌农光互补等新意能源项目建设,打造三峡库区新能源产业重要支撑点。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逐步完善多能互补、系统融合的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效率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和果蔬等加工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推进仙女湖镇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产业加工房项目建设。
第三节 做大做强大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业
打通旅游大通道形成大循环。围绕雪玉洞、南天湖、九重天、雪玉山等重要旅游地,加快一批景区快速路、景区连接线、客运枢纽、公交场站布局等建设,与周边区县主要景区实现互联互通,重点加快丰都县游轮辅港至南天湖(仙女山机场)高速公路建设等。高标准实施龙河旅游航道开发,构建“三合街道——包鸾——仙女湖——南天湖——暨龙——武平——龙河——三建——双路——三合街道”的南岸旅游环线,助推南岸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环射结合、立体互联、域内畅通的旅游交通网,实现交旅高度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精品民宿。总结推广三建乡绿春坝村乡村旅游经验,依托丰都县特色景观、风土人情、农事活动等资源,在太平坝乡、都督乡等高山乡镇打造原乡气息浓厚、接待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住宿场所,推进民宿人性化、多样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建成一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点。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完善雪玉山、方斗山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丰富乡村旅游要素、打造特色品牌、加快构建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都督探险小镇、三建乡全域旅游特色小镇、雪玉山康养小镇、温泉康养小镇等特色文旅村镇,有序推进实施南天湖镇三抚林场森林旅游,包鸾镇石里红枫乡村旅游,三建乡双鹰坝、蔡森坝、鱼泉子等乡村生态园建设。推出一批“一日游”“多日游”“周末游”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具有丰都县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游憩网。
有序开发康养旅游产品。依托生态、中药材等资源优势,协同推进技术业态、产品、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引进培育、嫁接改良、转型提升,大力开发中医药康养、森林康养、山水康养等“康养”产品。创新中医药康养养生产品,重点围绕中医药打造中医养生旅游品牌,推进中医药保健特色街建设,开展养生小吃、养生用品、养生文化品、养生茶饮、保健按摩、鲜草药配售等,鼓励建设乡村中医养老康复服务区,布局养生、养老康复服务区,开展中医特色的养老康复服务。着力开发优质康养地产,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高端地产开发企业,推动优质地产开发,建成高品质康养住宅、康养酒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大力发展乡村康养产业。
第四节 发展壮大山地特色休闲体育产业
推动品牌赛事产业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战略方向,充分利用南天湖景区、滨江步道、环湖绿道及现有体育场馆等设施,定期举办南天湖四季雪场滑雪赛、徒步登山大赛、龙河水上运动等赛事活动,形成体育竞技、体育娱乐和体育体验等系列产品,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各类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推动体育衍生产品和赛事无形资产开发,带动体育周边产业发展。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新浪潮,借助VR、AR、5G等技术与手段,推动“互联网+体育”融合发展。
建设山地休闲体育基地。充分发挥山水林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区位资源优势,在山地户外特征明显和水体资源丰富区域,建设一批以体育健身休闲为核心,具有休闲、旅游、娱乐等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及体育休闲旅游示范项目。依托南天湖、雪玉洞、方斗山等大力发展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户外露营等山地户外健身运动,打造南天湖国家休闲健身产业示范基地。依托龙河、暨龙河、牛牵峡等水系丰富的水上资源和不同水域特点,积极发展漂流、游泳、垂钓等水上运动产业,打造龙河水上娱乐中心。在南天湖、雪玉山、莲花山、方斗山等旅游地产区域积极开展林间散步、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适合人们养生养老养心的休闲健身运动项目,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地产融合发展,打造体育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
专栏3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
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智慧水稻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和暨龙镇九龙泉村水产养殖配套设施项目。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程:实施仙女湖镇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3.康养旅游发展工程:实施仙女湖镇野桃坝村生态农业体验园、“莲山云海·醉美龙河”农业观光园、仙女湖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南天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提升项目、九重天景区项目、九重天研学康养基地、南天湖镇乡村旅游项目、包鸾镇乡村旅游项目、三建乡乡村旅游项目。 |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积极破解“两山”双向转化难题,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强化“两山”要素支撑,着力建平台、聚资源、强队伍,搭建“两山”转化平台;打造“两山”转化示范,全面提升“两山”转化动力。
第一节 探索“两山”转化模式
打造具有龙河特色的区域生态品牌。以水稻、榨菜、烤烟等特色农业为主,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生态产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一批具有龙河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两山”转化亮点。
打造具有山区流域特色的全流域旅游样板。依托丰都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避暑气候,以南天湖为核心,树立“清凉牌”,打造重庆近郊首选的避暑度假胜地;整合雪玉山森林资源、中医药资源、气候资源等,建设武平火棘康养小镇、都督民宿小镇、暨龙冷泉美食小镇等特色项目,做优“康养牌”,打造康体养老的度假天堂;做大“农牧观光业、特色果品业、休闲度假业、文化演艺业”四大乡村旅游业态,做响“乡村牌”,打造一批“特色乡村人家、星级乡村酒店、特色农家庄园、旅游名镇名村”四大乡村旅游产品。
打造蕴藏在大山里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立足风能、水能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逐步完善多能互补、系统融合的能源产业体系,开发大山里的“绿电”。
第二节 完善“两山”转化路径
厚植生态“底色”。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扬长和避短的关系,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让绿色发展成为丰都县最鲜明底色和最持久优势。始终坚持把“生态铸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主动护“绿”、懂“绿”、用“绿”,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绿水青山成致富“靠山”。
明晰生态“布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全县各片区环境容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分布,明晰并推进“一心两极三带”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长江以南的高山旅游资源集聚区,将投入增长的重点放在生态旅游上,着力打造南天湖、雪玉山高山休闲度假区、龙河谷水生态区大旅游格局。
健硕生态“筋骨”。践行“生态+”理念,变生态资源为生态商品、变经济后发为生态先发,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持久的绿色动力。做实“生态+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导向,大力推动优质水稻、榨菜、烤烟、经果林等特色种养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精心培育一批采摘、观光、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靓“生态+旅游”,激活以文化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两条路径为代表的旅游业。做大做强南天湖国家级度假区品牌,大力发展九重天、雪玉山等特色乡村旅游,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让旅游“颜值”更加增值。做强“生态+工业”,引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
第三节 聚集“两山”支撑要素
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开展“合股联营”,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坚持合股联营、利益共享原则,创新风险防控、利益联结、资产收益扶贫、股份分红保证金、绩效评估等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财产收益、资本收益、股权收益、工资收益”四种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稳妥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大集群、小单元”的生产模式,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落实重庆市“一区两群”区域发展战略要求,鼓励龙河流域品牌走出去。依托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丰都分院,充分发挥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强化丰都县文化和旅游研究,促进龙河流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景区深度合作,建立与长江上游沿线及周边景区在景区提质、产品转型、生态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建立“两山”实践创新新型智库。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专家智库,集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深入开展“两山”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召开龙河流域“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龙河流域“两山”实践创新提供建议,系统总结梳理“两山”实践创新丰都模式,推广龙河流域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依托“人才兴丰”战略,引导特聘专家、产业人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社区)任职,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持续强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有序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机制,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使用收益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机制。持续完善“市级专家+县级特派员+乡镇技术员”的三级科技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科技服务在重点产业、乡镇、村居“三个全覆盖”。强化激励引导,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建设集聚优秀人才和技术的创新高地。
第四节 打造“两山”转化示范
打造龙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管护,在龙河镇、暨龙镇、南天湖镇、三建乡、栗子乡等乡镇发展优质水稻。有序推进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全县优质水稻产业规模化发展,到2026年,在栗子乡建设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5万亩。加强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推进南岸高山万亩蔬菜示范片和包鸾镇花地堡村蔬菜专业村建设。依托“全国榨菜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在南天湖、仙女湖、栗子乡等乡镇发展榨菜产业。
打造南天湖、仙女湖避暑度假旅游区。围绕打造“重庆市首选的避暑度假目的地、“清凉丰都”避暑品牌的引擎片区”的战略定位,依托高山湖泊和三抚林场森林资源,以避暑度假为核心,以森林休闲、冬雪体验、乡村旅游等为补充的重庆市首选的避暑度假目的地,建设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南天湖森林康养小镇、狮子山景区、山地森林自驾廊道等项目,带动丰都南天湖·雪玉山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区域旅游发展。加大公共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升厢坝风情度假小镇、滑雪场、南天湖国际大酒店、达沃斯度假酒店、南天湖森林康养小镇,并充分利用三抚林场、峦宝山建设公共性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自然观光、户外运动、康体休闲等多种旅游活动。
着力打造龙河4A级旅游景区。优化提升雪玉洞、九重天、牛牵峡漂流等精品景区景点,建设围绕要素配套,加快星级酒店、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智慧旅游、气象雷达监测站、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升级旅游景区连接路,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城景通”“景景通”。全面优化旅游综合服务环境,提升国际旅游服务品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供给和保障机制,有序推进龙河4A级旅游景区建设。
专栏4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重大工程
“两山”支撑平台工程:实施南天湖气象雷达监测站、智慧旅游系统提升工程。 |
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强化绿水青山保护制度,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落实龙河流域“两山”转化跟踪评估机制,为推动龙河流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严格按照《丰都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方案》实施分区管控,严格落实环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严控“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行业落地。强化龙河流域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高度重视重大发展决策、重大建设项目科学论证和社会评议。严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公众参与,妥善协调各方利益。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依据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三线一单”成果,充分考虑龙河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有关部门分级采取限制性应急措施。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细化县级各相关单位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财政支出责任、目标评价考核及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工作,形成了政令贯通、执行落地的完整链条。强化龙河流域内企业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公开环境治理信息等工作。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二节 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机制
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按照国家、市级统筹安排,以自然资源多种属性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托全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平台,对龙河流域范围内的森林、河流、湿地、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推动龙河流域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出租等方式规范农用地有偿使用。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用征收管理,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完善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落实与石柱县签订的《共同创建龙河示范河湖合作协议》,引导生态受益者对保护者补偿。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开展龙河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流域内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要素“底盘”的本底阈值,搭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机制,开展基于生态产品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流向及损益量化评估,逐步形成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全生命周期的“评估——定价——交易”三位一体的梯度递延动态价值评估机制,强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
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制定权力清单,明确龙河流域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探索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探索建立林权赎买、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等制度,建立完善碳汇等生态权益交易制度。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第三节 建立“两山”转化跟踪评估机制
建立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两山指数”指标,形成可监测、可计算、可统计的指标体系,通过评估精准剖析在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龙河流域的两山转化深度、转化程度、转化优势及短板,生态产品的品牌效应影响范围,体制机制体系对“两山”基地建设的支撑能力等。
推动形成“两山”转换模式。动态跟踪龙河流域生态修复、产业开发的方向和建设任务,逐步通过实践推动形成龙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协同相关区县在其余美丽河湖试点推广,最终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龙河流域“两山”模式。
第九章 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第一节 重点工程
围绕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目标,重点突出建设指标、结合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主管部门要落实中央和市级项目储备制度,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库,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综合整治、污染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储备,聚力保护好绿水青山,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夯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环境基础,让当地群众享受更多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也全面激活当地生态经济,助推全面实现生态富民。
第二节 资金来源
县级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市级资金支持,如积极争取国家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国家和市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国家“以奖代补”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将“两山”基地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财政投入与各项目标任务相适应。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金融租赁公司、担保中介机构等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业务,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两山”基地建设。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做好国家、市、县三级财政相关资金的统筹使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深化“两山”基地建设投融资机制,全力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两山”基地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全社会各尽所能,市场化滚动发展,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第三节 跟踪监测
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规范资金管理程序,理清职能职责,加大督促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排除资金使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各项任务得到落实,统筹推进丰都县龙河流域“两山”基地建设,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政府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发展改革委、县经济信息委、县财政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房城乡建委、县城市管理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委、县商务委、县文化旅游委、县卫生健康委、县市场监管局、县统计局、县林业局、县乡村振兴局、三合街道、江池镇、龙河镇、武平镇、暨龙镇、南天湖镇、仙女湖镇、包鸾镇、双路镇、太平坝乡、都督乡、栗子乡、三建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山”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生态环境局,由县政府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创建办”)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第二节 强化责任落实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分工负责、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抓好建设目标、指标、任务、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分解落实,细化到部门、乡镇(街道),并明确时间进度要求,并把“两山”建设各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建设效率。
第三节 落实日常监管
丰都县创建办加强对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住关键环节和重要时间节点,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健全“两山”基地建设评价考核和督查通报机制,以“两山”目标指标和任务要求为基础,制定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体系、督查方案和目标考核办法,加强对“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督查调度,通报进展情况。注重抓重点和亮点,选树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实行量化问责,对责任不明确、工作推进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加大约谈、通报和问责处理力度,确保工作落实。
第四节 重视宣传教育
加大对“两山”基地建设过程中典型案例的总结凝练,充分发挥《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日报》《重庆日报》《学习强国重庆频道》、重庆电视台、华龙网、丰都新闻网等媒体的宣传推介作用,提升丰都龙河流域特别是南天湖等主要景区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中国水周、环境公众开放周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两山”基地建设主题宣传教育,营造“两山”基地建设浓厚氛围,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