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丰都县湛普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算/决算>预算公开
[ 索引号 ] | 115002300086896661/2025-00006 | [ 发文字号 ] | 无 |
[ 主题分类 ] | 财政 | [ 体裁分类 ] | 财政预算、决算 |
[ 发布机构 ] | 丰都县湛普镇人民政府 | ||
[ 成文日期 ] | 2025-03-27 | [ 发布日期 ] | 2025-03-27 |
[ 索引号 ] | 115002300086896661/2025-00006 |
[ 发文字号 ] | 无 |
[ 主题分类 ] | 财政 |
[ 体裁分类 ] | 财政预算、决算 |
[ 发布机构 ] | 丰都县湛普镇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5-03-27 |
[ 发布日期 ] | 2025-03-27 |
丰都县湛普镇人民政府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的报告
丰都县湛普镇人民政府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已经2025年3月26日湛普镇第八镇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开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1. 收入情况。2024年湛普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为4135.35万元,为年度预算数的100%,同比增加83.05万元。
2. 支出情况。2024年湛普镇财政支出总计为2591.35万元,为年度预算数62.66%,同比增加83.05万元。年终结余1544万元(属历年结余资金,未批准动用)。支出分项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13.01万元,主要用于政府机关人员工资、日常运转以及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人大、群团、妇联、工会经费、铁路护路人员和流动人口协管员、五经普等支出;
(2)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87.3万元,主要用于新时代实践文明服务中心人员工资福利及日常运转,免费开放和文化事业等支出;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8.32万元,主要用于便民服务中心人员工资福利和日常运转,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事务(包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退休健康休养费等)、社会保障和就业事务和残疾人保障事务、社区治理、网格管理、公益性岗位等工作支出;
(4)卫生健康支出64.37万元,主要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支出;
(5)城乡社区支出407.92万元,主要用于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和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资福利及日常运转,场镇清扫保洁和场镇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等支出;
(6)农林水支出513.63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资福利和日常运转以及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的补助;农业生产发展、病虫害控制、农村合作经济、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林业、水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综合改革等支出;
(7)交通运输支出35.12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公路养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8)住房保障支出64.59万元,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住房公积金支出;
(9)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37.09万元,主要用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救灾及恢复重建等支出。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 收入情况。2024年湛普镇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为126万元,为年度预算数的100%,同比减少38.22万元。
2. 支出情况。2024年湛普镇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计为2万元,为年度预算数1.59%,同比减少38.22万元。年终结余124万元(属历年结余资金,未批准动用)。主要用于老年幸福(爱心)食堂支出2万元。
(三)2024年重点财政工作
1.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规。严格执行财政收支预算。始终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禁未经批准无预算或超预算实施项目建设,积极统筹各类专款优先保障“三保”支出,严禁挪用项目建设专款,严防财政风险。依法在县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情况。
2. 持续兜牢“三保”底线。进一步深化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非急需支出,严格按照“首保三保、次保衔接、再保重点”的原则,政府对社会民生保障不打折扣、不踩假水,坚决守住“三保”底线。同时,其他农业、水利、交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建设也有序推进。
3.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央对三公经费支出的规定。对 “三公”经费支出及管控情况严格进行监督检查,“三公”经费只减不增,重点用于基础设施、惠民政策、自然灾害防治等民生实事。2024年“三公”经费总额20.97万元,比上年下降1.23%。同时会议费、培训费、机关运行经费较上年同比下降,贯彻执行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
4. 强化监管提升管理水平。加大了对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落实好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与双监控,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结合巡查整改,进一步规范机关财务管理办法,完善政府内控制度,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二、2025年财政预算
2025年预算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事业的思想,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兜牢“三保”底线。镇财政工作将在县财政局的指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下,按照规定预算口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实施保刚性压弹性,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效运用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当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
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总计4100.64万元。根据收入安排相应的支出总计预算为4100.64万元。支出的分类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87.73万元,主要用于政府行政人员工资福利和政府日常运转以及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人大经费、群团、妇联、工会经费等支出;
(2)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2.54万元,主要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工资福利和日常运转,其他文体活动等支出;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1.63万元,主要用于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补助,便民服务中心工资福利和日常运转等支出;
(4)卫生健康支出68.5万元,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医疗保险等支出;
(5)城乡社区支出134.51万元,主要用于综合执法大队、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工资福利和日常运转,城乡社区环境卫生、其他城乡社区管理事务等支出;
(6)农林水支出338.19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人员工资福利和事业运转,对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的补助,农业生产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支出;
(7)交通运输支出409.24万元,主要用于公路建设和交通安全劝导员等支出;
(8)住房保障支出68.22万元,主要用于行政机关事业人员缴纳住房公积金;
(9)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31万元;主要用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10)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4.08万元,主要用于自然灾害防治和自然灾害救灾补助等支出;
(11)预备费支出25万元,主要用于政府临时应急等支出。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镇政府性基金收入145.76万元,全部为上年结转收入;政府性基金支出145.76万元,主要用于:
(1)城乡社区支出9.35万元,主要用于其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
(2)农林水支出124.91万元,主要用于三峡后续工作和移民补助摊薄资金;
(3)其他支出11.5万元,主要用于彩票公益金支出;
以上收支预算如因上级政策调整,预算也随之调整,并向镇人大主席团报告后组织实施。
三、2025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
1. 积极向上争取市、县级转移支付资金,扩大收入来源。
2. 加大财政重点项目及民生支持力度,加强惠民资金支付,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3. 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无新增债务发生。
4. 进一步完善政府内控制度,强化各项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实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项目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
相关事项说明
一、2024年预备费使用情况
2024年年初预算预备费22.35万元,年底经本级人大同意报财政局批准后用于其他自然灾害防治支出(灾害毁损农村公路排危及整修)22.35万元。
二、“三公”经费相关情况
2025年“三公”经费预算18.59万元,与2024年持平;公务接待费6.59万元,与2024年持平;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2万元,与2024年持平;公务用车购置费0万元,与2024年持平。主要原因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三公经费零增长。
名词解释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其中,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主要包括土地收入、城市建设配套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主要为国企上缴利润收入、产权转让收入。
社保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目前是全市统筹,由市统一编制、我县不单独编报。
债券资金:即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是指重庆市政府以政府的信用为基础并承诺偿还本息,自主向社会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财政资金。按债券发行类别分为置换债券资金和新增债券资金,按预算管理分为一般债券(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和专项债券(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公务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