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丰都动态

人人皆育人之人 处处皆育人之地——重庆市丰都县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大教育”格局

日期:2023-11-07

什么是大教育大教育就像一棵大树,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本、社会教育是叶。这是重庆市丰都县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刻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年来,重庆市丰都县以发展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为抓手,把教育作为区域惠民工程的重点内容,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成立家庭教育互助会”“新丰家长学校,打造乡村新丰书院”……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

学校主导

主阵地形成新纽带

面对学校餐食问题,幸福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这样说道:我的孩子身高发育比同龄孩子缓慢一点,家里又一直很重视孩子的餐食营养口味,所以对新校食堂的饭菜品质比较担心。很快,这名家长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幸福小学以家长之心为心,针对餐食问题,早已成立了家校联席会,要求凡进入食堂的原料,必须到家委会比选的定点厂家定点采购,学校驻校家长每天可随时巡查学校食堂质量情况……

幸福小学的回答,只是丰都县教育系统全域推进家校社共育激起的一朵浪花。近3年来,丰都县教育部门大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成为联结家庭、社会的新纽带。实施全员大家访6000余名教师走进学生家中;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每年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讲师团公益巡讲、家庭教育指导100余场次;制定《丰都县家长学校深化行动方案》,指导94所学校成立新丰家长学校,建立家委会,健全学校开放日等机制,孵化校外研学基地、留守儿童学习基地60余个;打造尚善德育校本课程、心灵驿站德育课程、红色知行少年4个市级德育品牌,专门开发了情美家长”“趣美学海”“艺美人生”“健美运动”“慧美国语”“智美科技互助会六美课程50余门,另有健康青春”“少年网瘾预防与矫正”“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等特色课程深受各方青睐。

家庭主体

旁观者变成主力军

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家庭的兜底功能,才能够更加广泛地凝聚人心。2022年,丰都县教育部门以党建为魂、家庭为根、组织为本的理念,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着力提高家长组织化程度。

会员家长们在互助会建设中充当主力军,设立丰都县家庭教育互助会专项基金,实现会员家长互助会自我管理、自主运行;规范建立起家长轮值、家长参与指数考评等机制,深度参与财务监管、效果评估、日常管理等工作;凝聚各界教育力量,在周末、假期将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集中起来开展活动,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家庭教育新模式。目前,丰都县已成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县级联合会1个、乡镇(街道)互助会40个、村(社区)互助点5个,入会家长会员2385名,吸引3000多名儿童参与,其中留守儿童1066名,打造出鸿鹄之家”“鸾妈妈等品牌家庭教育互助会。每年开展的最美家长”“最美家庭”“家庭教育互助会突出贡献者等评选活动,让家长深刻理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好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好老师。

社会主动

满天星聚成一团火

让丰都的每一个角落都开口说话、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是丰都县给人民带来的福祉。丰都县聚拢党政群团资源、争取社会资源、用好家庭资源、汇聚要素资源,各类教育力量渐渐从满天星聚成了一团火

打造集礼堂、学堂、食堂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新丰书院,为全县一老一小开设暖心食堂300余个。新建投用了自助图书馆,占地3.5万平方米的丰都图书馆也将于20241月底建成投用;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完善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丰都县探索实施教师志愿服务五分五先机制,推动1100余名教师主动参与家庭教育互助会建设。教育、人武、科技、司法、卫健等部门联动,创新聘用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五类编外兼职副校长578名,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管理。通过互助会开展的幸福圆满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家庭教育互助会、新丰书院建设发展中。

截至目前,丰都县已组建帮帮团”“五跨协同等队伍70支,许多党政干部、医务人员、大学生等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参与幸福圆梦活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丰都少年李宇航实现了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心愿;在新丰书院爱上打篮球的留守学生李桦获得了县级冠军的好成绩。

护苗引航长路漫漫,协同育人任重道远。家校社共育这个强大引擎,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巨大能量,助推丰都教育不断攀上高峰: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丰都县连续引进重庆谢家湾学校、重庆育才中学共建新校,初步形成12家门口优质教育体系,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优秀少先队先进集体等金字招牌、重磅项目落户丰都……自此,丰都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已初具规模,并以破竹之势高速发展。

作者:胡兴富邓春霄 龚嘉艳 潘旺)

《中国教育报》20231107日第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

乡镇/街道

无障碍

政策问答

政务新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