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丰都动态

近3年我县完成水利投资40亿元,年均水利投资增速133.3%,稳居重庆首位 织密水源保护网 筑牢饮水安全线

日期:2025-07-28

吕家沟水库水源地

近年来,我县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生态治理水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域水网愈加枝繁叶茂。

“近3年,全县完成水利投资40亿元,其中社会投资8.5亿元,年均水利投资增速133.3%,稳居重庆第一。”近日,县水利局局长陈明武说。

建设水源工程

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

位于栗子乡的吕家沟水库项目于去年完工验收,该水库是一座以乡镇供水、农业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总库容31.6万立方米,可为栗子乡场镇500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可灌溉面积1060亩,年总供水量47万立方米。

吕家沟水库项目负责人王龙变介绍,我县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水资源分布差异大。因吕家沟水库所在水系为龙河流域左岸次级支流拱背桥沟,该水库的修建有效破解了典型山区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为全县水利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

近年来,县水利局持续推进水源工程建设,探索实施山区“长藤结瓜”水系连通工程、“稻香水网”骨干水网工程,促进水源连通,分配调度河流水量,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互联互通配置格局。

“一个个水源工程接连‘落地开花’,丰都逐步补齐蓄水工程短板,连通水库、山坪塘、蓄水池之间的‘血管’,突破分水岭物理分割,构建起一库连百塘串千池的水网布局,实现多水资源空间均衡调配。”陈明武说。

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12座,山坪塘、水池9700余座,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强化生态治理

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

“牛群不能赶到河沟两岸放牧,施用化肥后的编织袋不能随意丢弃河沟,还有喷雾农药后的喷雾器,也不能在河沟里清洗,否则会造成河水污染。”巡河人向村民喊话。

守护母亲河,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我县严格落实“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县水利局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滚动实施龙河、包鸾河市级幸福河湖建设,有效筑牢了水生态治理防线,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陈明武介绍,我县还持续推进“河长+检察长”机制,设立派驻河长办联络检察室,深入开展水域综合整治行动,实现法律监督和行政机关执法管理职能有效衔接。同时,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完成智慧河长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联通集成232条河流、913段河段、112座水库、115个雨量站、49个取水口、95个监控视频点等前端数据。

“此外,利用大数据掌控河流动态,用无人机、无人船开展‘水陆空’全方位立体巡河,实现管护无死角,河流管护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陈明武说。

据悉,我县已累计投入4.8亿元专项实施重要节点生态修复、河岸绿道防护林建设,开展龙河、暨龙河、双鹰河、渠溪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恢复植被595亩,新造林1300亩,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8.44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建设2.48万亩,修复河道堤岸18.48公里。

目前,长江丰都段及其支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龙河丰都段全国首批示范河湖持续巩固,包鸾河入选重庆市首批幸福河湖建设名录。

加强水源地保护

让群众喝水更安全

提升村镇供水水质,是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年初,县政府办印发《关于印发丰都县提升村镇供水水质行动方案的通知》,确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提升、能力素质提升、运营管理提升、水质监测提升等“五大行动”。

“通过实施‘五大行动’,在水源水质、供水能力、管理能力、饮用水水质等四个方面推动全县村镇供水水质持续提升,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优质的饮用水。” 陈明武说。

目前,经县政府核定的全县水源地共有39个,包括原核定的弹子台等36个水源地和新增的瓦冲子水库、曾家湾水库、英武水库等3个水源地。在这39个水源地中,县城饮用水源有主用、备用2个。主要水源为包鸾河流域上游的弹子台水库,通过流经包鸾场镇的天然河道、隧洞等输水构筑物自流取水;备用水源为梨子坪水库,该水库为中型水库,于2014年9月开工建设,2017年10月下闸蓄水。

陈明武介绍,在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通过对包鸾场及其以下约6公里包鸾河河段开展河道清淤、环保疏浚,削减了包鸾河污染负荷;通过对包鸾镇飞仙洞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减少了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对包鸾河流域的污染。在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通过开展生态涵养修复、标志牌设置、日常巡查和水质检测等工作,完成高滩、铁炉沟、瓦冲子等水库水生态涵养项目,有效保障了饮用水质。

“同时,我们对全县500立方米/天以上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实验室全面开展常规9项检测,从而为农村饮用水安全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陈明武说。记者 李达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

乡镇/街道

无障碍

政策问答

政务新媒体

返回顶部